会场内外共答“题”|机器人养老 离我们有多远

机器人不仅能扭秧歌、跑马拉松,还能炒菜做饭、照顾老人……“具身智能”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,“机器人养老”成为全国两会会场内外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。
机器人养老靠谱吗?它能否进入寻常百姓家?在大众新闻的话题互动中,这类问题受到不少网友关注。记者采访代表委员和专家,为网友答疑解惑。
卢林代表:康复机器人已应用于临床
“前段时间,曾有一家机器人公司来我们养老院调研。机器人的出现,为养老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”青岛福彩养老院副院长孙倩倩说,今年养老院计划装备智慧化监测仪、送药机器人、防跌倒报警器等。
“智能辅助器具,包括康复机器人等,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,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和康复进展,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,调整治疗方案。”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保健神经内科主任卢林代表说。
卢林认为,包括康复机器人、智能假肢等在内的高质量辅助器具,对于提高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生活质量非常重要,政府应加强规划引导,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,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,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、产品创新、市场拓展等。建议对购买智能辅助器具的消费者,尤其是残障人士和老年人,给予一定的购买补贴,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。
施乾平委员:以市场需求牵引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
德迈国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施乾平委员注意到,我国养老是“9073”的格局,即约90%老人居家养老,7%依托社区支持养老,3%入住机构养老。“目前,养老机构、医院等对机器人有更多探索,但随着时间推移,智能机器人应当走进社区、家庭,成为传统亲情养老的重要补充。”
目前,山东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具备一定基础,成长起一批机器人制造企业。去年,山东印发了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,提出到2027年基本进入人形机器人强省序列。施乾平认为,应坚持政府引导、市场发力,加快人形机器人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对接,支持企业、科研机构加快算力、算法、数据等研发攻关,畅通产学研各个环节,以市场需求牵引养老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。
程萍代表:帮助老年人跨越“科技恐惧”
山东文康(临沂)律师事务所主任程萍代表在调研中发现,近两年,部分养老院引入了可以下棋的机器人,很好地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。一些机器人还可以辅助监测老人的健康数据,为其提供个性化、精准化的健康管理和指导。

程萍认为,养老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,仍面临一些短板。首先,高端机器人研发及生产成本较高,销售价格超出普通家庭承受能力。另一方面是交互短板,机器人难以识别方言指令、应对突发状况,情感交互停留在程式化应答层面。
程萍认为,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将机器人研发、制造、使用全过程纳入法律保护体系;明确责任机制,制定机器人使用过程中造成人身损害、财产损失的责任划分规则,并探索保险机制分担风险。
针对部分老年人对机器人进家门存在畏惧心理,程萍建议可通过社区体验、银发数字课堂、线下宣传等方式,帮助老年人跨越“科技恐惧”,了解新技术带来的便利。
张云泉委员:统筹技术攻关与市场培育
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专家,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委员表示,目前,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。然而,养老机器人是复杂技术综合体,实现“感知-决策-执行-反馈”的自闭环还需要技术突破,尤其是需要广覆盖的数据、充足的算力,以及AI+人工协作的智能算法。
为此,张云泉建议,应完善政策支持,将家庭和社区养老机器人发展纳入“十五五”规划,并出台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;布局养老机器人技术攻关项目;打造“产学研用”创新共同体,进一步突破成果产业化瓶颈。
“让养老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难以一蹴而就,还有很远的路要走。但提前规划布局,统筹技术攻关与市场培育,势在必行,不可延误。”张云泉说。
两会快评③|机器人养老,你我皆可期待
今年全国两会会场内外,智能机器人备受关注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培育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6G等未来产业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话让人眼前一亮:“陪伴型机器人可能在三年左右进入家庭,能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护理的机器人,有望在五年左右的时间进入家庭。”
最新人口数据显示,2024年,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3.1亿人,占全国人口的22.0%。预计到2035年,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。当下,全国养老护工缺口达550万,机器人可以“顶班”,减轻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负担,支持老年人享受独立的高质量生活。

其实,机器人“养老”已经“照进现实”。江苏无锡一家科技企业研发的“大头阿亮”智能养老机器人,能随时关照老人吃药、吃饭和休息,还能播放新闻、帮忙网购;北京为700多户老人配备养老机器人,能叫家政、紧急呼救;各地养老院也纷纷引进机器人“上岗”。“养机防老”的时代正走来。
从产业基础看,我国发展养老机器人条件已经具备成熟的条件。5G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,AI芯片、传感器、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也日渐成熟。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》,2024年,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79亿元,未来五年将会以15%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,预计到2029年将会达到159亿元。
市场需求叠加政策支持、产业布局加速等因素,养老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。前不久,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(IEC 63310《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》)正式发布,该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,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、制造、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,将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。
尽管前景广阔,养老机器人普及仍面临不少门槛。比如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、机器人决策失误时的责任归属等。当然,未来养老机器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还得把价格“打下来”。目前,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,售价为9.9万元;H1人形机器人的售价,则为65万元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张云泉表示,养老对服务精细化和个性化、产品安全性和便捷性要求高,导致机器人研发投入较高,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价格并享受服务,反过来导致技术研发难以深入。同时,养老机器人是复杂技术综合体,其自身实现“感知—决策—执行—反馈”的自闭环还需要技术突破,尤其是需要广覆盖的数据、充足的算力,以及AI+人工协作的智能算法。
更深层的挑战可能在于情感替代的尺度。比如,标准化的机械手臂能否感知独居老人深夜的孤独和欲言又止的沉默?在提升护理效率的同时,如何守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?这都是发展机器人养老必须思考的问题。
但不管怎样,有一点毋庸置疑:未来养老市场,将会被AI加持下的养老机器人重新定义。机器人养老,你我皆可期待。
(大众新闻·大众日报记者 刘玉凡 于新悦 董婉婉 戴岳 吕乐 苏月鹏 董赫然 马海燕 贾馨儒 谢巨洋 汤梾埠 孙雪萌 张锡坤 刘笑笑 周学泽 实习生 邱海岩 黄玉洁 张宸维)